泰康人寿25周年 矢志担当长寿、健康、富足人生保障者
作者:南通市 来源:连江县 浏览: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5-04-05 15:24:55 评论数:
魂,即金融文化,这是最重要的金融软实力,也是当前金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基础性任务。
简言之,国企作为企业,天然隶属竞争型。国企作为公共资产的重要部分,原本就该恪守捍卫公共利益的立场。
尽管在过去的十年间,对国企高管的过度物质激励,国企员工的超高福利,以及频频曝光的预算丑闻,都让人们深感一个崭新的利益集团已经诞生。在2011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国务院国有资产委员会副主任邵宁表示,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将使国企向两个方向集中,未来会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类型国企:公益型国企和竞争型国企。因此,在针对国企的监督力量并未获得生长的境况之下,如今又提出公益型国企的改革方向,这恐怕难以让人乐观。国资委副主任邵宁的这一席话,引起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公益型国企的改革方向。这就直接导致一个怪异的现象:虽有国企之崛起,却无民众之得利。
谁扛上了公益的大旗,谁就占据这一时代话语的主导地位。这一方面要依靠政府改革本身来推动,例如邵宁所指出的,提高国企透明度,建立包括价格、服务标准、成本控制、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机制,即在制度层面提供监督空间。因此,我提倡在金融中心发展与改革创新中,应坚持金融保守底线的三道防线。
由此,国家在加强对地方金融平台的指导与监管时,要给予有针对性的量化管理,引导地方建立科学合理的地区金融规划、投融资底线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以地方金融底线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控模式,按年度进行考核评价,并作为地方金融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引导地方政府构建审慎金融的理念与文化,作为国家金融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处在这样的节点,各国都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全球金融处于综合平衡的关键性交汇点,如果这个交汇点的平衡能维持下去,那么全球经济就能走向复苏。典型的例子就是冰岛,美国次债危机一出现冰岛就爆发危机了。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存在很多缺陷,然而最大的危机是对知识的危机没有意识,我认为这是更大的危机。
多重时代的一个显著危机,是经济学和商学院知识体系的危机。这是一个非常微妙复杂的时代特点。
金融保守不等同于保守主义与金融压抑,它也不是反对金融创新,而是为其提供更好的补充。在未来十年混乱中,更应保持冷静、韧劲,内化主动金融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反思国际金融知识体系。来源:解放日报 进入专题: 金融改革 。
今年以来上台的几个欧洲国家领导人都是技术专家或工程师。而美国正在新兴国家崛起和西方发展相对停滞的状况下维护其领导权杖,维系其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在这三个实力中,尤其是软实力和巧实力的主要提出人和解读者,就是哈佛大学的学者约瑟夫·奈。包括在哈佛大学也出现了经济学课堂上有100多个学生同时站起来离开教室,这也是一个信号。
再来看欧洲,现在欧洲的领导格局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就是政党政客与技术官僚之间的轮替。数学上的概率,一旦进入13亿人口体系,就会从小概率扭曲成大概率(绝对量),从而成为各种风险的集聚点,尤其是金融领域。
而对这些危机的无知则是最潜在的危机。大家知道,东京、新加坡、香港、上海、孟买、首尔、吉隆坡,以及利益范围划入亚太的悉尼和洛杉矶,均可归属于亚太金融中心。
第二道防线,是将地方金融平台列为金融守线的重点。二是指结构复杂,如美国由次债危机引发主债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们来看曾经有过的教训。到今天为止,虽然美元体系的实际地位在削弱,但是美元作为一个储备货币、结算货币,以及偿还货币的地位并没有消失。英国和美国作为近现代两大金融强国,各领金融风骚上百年,奥秘在于这两个国家的决策层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坚持金融保守。某些国际金融认证体系中的缺陷,更是助长衍生品泛滥的工具。
这个状态,一方面也许可以让我们看到新的治理格局的出现,另外一方面他们缺乏政党支持,能不能维持这样一个格局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然情况有所改善,比如说人民币的定价权我们部分能得到,但是根本上没有转变,所以我觉得还是任重道远。
这个报告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很有预见性的报告,它描述了我们这个时代未来的趋势。事实上,在欧债危机爆发初期,敏感的经济学家提出世界将进入十年混乱。
亚洲的领导力比较特殊,它正处于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尤其是近几年泛滥的不差钱观念,与当年充斥日本民众中买遍世界的膨胀心态有类似之处,严重误导了民众的金融行为和理智。
还有我们特别要注意,美国人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特质,就是重视替换和实用,因此他在全球的地位不断处于膨胀与收缩、崛起和衰落之间,这是美国的思想方法。我们往往没有理解到美国的领导力有这样一个特征,他比较适应这样一种情景,我们前面讲的混乱中不断改变它的联盟与准则,实际上是他领导力的一个特点。然而混乱在何处?如何在混乱中保持清醒?我觉得,一方面我们要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进行反思。因此,我们应着力建立民众金融文化行为的长期培育计划,引导民众养成理性和诚信的金融习惯。
欧盟的民众不愿意吃苦,因为一紧缩,大家要紧缩腰包,闹事的人特别多,所以政府不愿意为人民买单,民众不愿意吃苦,我认为这是欧盟最大的问题。首先,国家的金融决策应该坚守金融稳定的底线。
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全球的金融架构和整个产业链的体系可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多极经济概念出自世界银行的专题报告,他们在大量研究基础上提出多极经济发展这样一个新的世界地平线。
第三道防线,是要使理性诚信成为植入民众金融行为的内涵基因。纽约金融中心繁荣时期恪守的分业监管和9·11后实施更严厉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表明金融保守与国家实力呈正相关关系。
我们要看到,单一时代和多重时代有三大差别,即美元主导、南北资金流向和经济高度集中,到了多重时代就形成多元化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多元经济。作为娱乐,你讲讲不差钱是可以的,但是从财富管理和社会认知的角度看,这就是一种误导。本质上是人的生活方式在抵御,这种危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金融危机了。反观发达国家金钱观念的价值导向,更注重正确的定位和正确的用途,如崇尚聪明的钱的风气,推崇钱是用来帮助人的理念等。
一方面,危机的类型多样化兼同步化。而不适时宜的固步自封和无所作为,也会阻碍实体经济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球外汇储备增至8.1万亿美元,但是全球的外债余额是56.9万亿美元,严重失衡,外债余额的承担国就是发达地区的世界级金融中心,或者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国家。四是多重失衡成为规律。
真正的创新不会超越金融保守的底线,也不会打破杠杆适度的界限。现在全球的格局处于一个交错的平衡点,如果有一点倾斜失衡,局面将是不可收拾的。